15平小豆浆店 竟年入1500万 开出70家连锁店!营销管理

餐饮密码  2016-07-11 16:37:36  阅读 2056
   一杯2块钱的现榨豆浆,可以卖进50多所高校,年入1500万。  从2元到1500万元,2元“屌丝”豆浆产品逆袭“高富帅”,它是如何造就出如此的神话的?我们又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?  坚持主打...

  20160711/57835a6315000.png

    一杯2块钱的现榨豆浆,可以卖进50多所高校,年入1500万。

  从2元到1500万元,2元“屌丝”豆浆产品逆袭“高富帅”,它是如何造就出如此的神话的?我们又能从中学习到什么呢?

  坚持主打产品 + 经营特色

  豆浆记忆的总店现在在重庆,重庆还有其他的豆浆品牌,但是那些豆浆品牌并不是纯粹的卖豆浆,虽然打着豆浆的店名,却只是将豆浆作为一种小吃来卖,主要还是买其他吃的。

  可是豆浆记忆却不同,它有着自己的风格,15平米的小店,只有1个店员,从清晨到晚上,只卖豆类粗粮产品,它的店打着豆浆的名字也只卖豆浆,不卖别的,它现在成为了重庆最大的豆浆品牌,广泛的分布在渝、贵、川等地,全国连锁店现在已经超过50家了。

  再加上没有营业和开在四川、贵州的店,已经有70家店,今年的预计新增店面200家,营业额预计将会从今年的1500万向着4000万冲刺。

  这是豆浆记忆的创始人刘斌的坚持,他至今还记得那个场景,当时他给第一家店供货豆浆,没想到一天下来只卖出了一杯豆浆,满心失落。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此放弃。一月过后,他供应的豆浆成为了招牌。“甚至有食客来了只是为了点杯豆浆。”刘斌说,当时自己一天的销售额就能达到五千元了。

  市场定位准确 + 豆浆品质高于同行

  随着刘斌的豆浆被更多的餐馆接纳,在第一年3家联营店的基础上,每年都有新店加入,平均每年业绩按40%的速度增长,这些沉甸甸的数据背后全是顾客对豆浆的喜爱,坚定了他做豆浆的心。

  联营的模式走通了,但并没有满足刘斌的理想。为了加速“豆浆记忆”的发展,他开始关注高校市场。

  2010年,健康饮食的风潮推动了全国餐饮行业的变革,绿色、安全成为消费者选择饮食的首位。在刘斌眼中,这成就了他进入高校市场的优势。

  刘斌发现在高校的细分市场中,高校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,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,非常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。

  而且中国人大多有乳糖不耐症,不能吃太多牛奶,吃多了就容易腹痛拉肚子,而豆浆有着和牛奶非常相似的营养结构,豆浆的植物蛋白更适合国人的体质,然后因为中小学生大多都是在家吃早餐,而只有高校学生要去学校食堂吃早餐,豆浆价格便宜,也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,于是他想把豆浆店开到高校里。

  “因为豆浆浓稠度。”刘斌说,要达到浓稠的口感,需要精准把握制作的时间和温度,这些细节如果做不好,就会有食物中毒的危险。因此,各大高校食堂为了保证安全,通常就会熬得比较淡,也导致口味不好。如果既能保障安全又能满足口味,就成了我的机会。

  后来,“豆浆记忆”果然以浓稠的高品质豆浆得到学生的认可。虽然进驻的第一所高校——重庆大学,当年其食堂的豆浆只要3毛钱,但“豆浆记忆”2元的价格,还是没能阻挡络绎不绝的学生。

  截至目前,“豆浆记忆”已覆盖重大、重师、理工大、重邮、川外、西南大学等50多所学校,为50万学生服务,业绩以每年2~3倍增长。中国有高校、高职、高中学生7000万人,市场潜力无限。

 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,开到高校的豆浆记忆给刘斌带来了非常红火的生意。

  豆浆记忆”在四川外国语大学

  打造品牌的开始:为产品寻找一个好的故事

  一个品牌最好是给自己创造一个或温馨或感人的小故事,这非常有利于以后品牌的宣传。

  说起豆浆记忆,就不得不提起它的“幕后运作者”——刘斌。刘斌是谁?

  这个81年出生的重庆崽儿长得敦厚老实,不善言谈,却是重庆的活地图。用他的说法,这都是“让学生喝到品质豆浆是他毕生追求”。2006年,不满1周岁的儿子对牛奶过敏。他为了让儿子营养均衡,有一天早上,家里刚好打了豆浆,抱着试试的心态,喂了儿子豆浆。第二天,他又换了几种谷物,发现儿子两眼直勾勾地望着豆浆。原来儿子又想喝豆浆了。经过这样几次反复地尝试,儿子真的爱上了豆浆,也没有再出现过敏的症状,悬在心中的问题,一杯小小的豆浆便帮他解决了。

  凭借多年经商的直觉,当时刘斌就想,豆浆的植物蛋白其实更适合国人的需求,既然不满周岁的儿子都爱喝,应该有市场。现在回头看看,或许这就是他想要创业的初衷。

  放眼全国,尤其是高校细分市场,学生们更需要营养的早餐,加上豆浆平价的属性,符合学生的消费水平。另一层意义,豆浆也是他与儿子甜蜜回忆的载体,每次一想到儿子,他更坚信,一定要做好豆浆的品质,所以取名叫“豆浆记忆”。

  所谓的商业之美,就其本质而言,是人们对自然与物质的一种敬畏,并在这一敬畏之上,让自己的匠心为供奉,投注一生。

20160711/57835a8d174d1.png

  杨丽萍为记忆豆浆点赞

  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:为什么选择你家豆浆?

  豆浆记忆刚开始进去重庆大学的时候,大学食堂有卖豆浆的,他们的豆浆三毛钱一杯,那时豆浆记忆2块钱一杯的豆浆简直是个奢侈品,但是却买的非常红火,这是为什么?

  首先,豆浆记忆始终坚持鲜榨。其次,在原料上,刘斌说,本来可以在重庆本地批发市场上选豆子,但他仍坚持每年跑到盛产大豆的黑龙江,进农户高价寻豆。“按平均30%的价差,一年的原料费就得多花20万。并且,储存上,重庆湿度较大,豆子们还得‘吹空调’。”

  刘斌说,自己掌握了产业链上的多方面,没有中间环节的成本,针对高校市场,从2007年卖价2元/杯后,就没有涨价。再有,豆子的泡发、打磨、煮等,都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工序。

  经营模式:合伙人模式解决员工为谁干

  在刘斌进军高校的过程中,也遇到了很多困难。

  首先,早餐本来就早,而制作豆浆的速度又比较慢,必须要凌晨4点就进店准备,洗豆子、挑选、熬制等,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起床后,喝到香浓的豆浆。其次,为了节约人力成本,更多的高校店里只有1个营业员,熬制豆浆、收银、销售等店里的所有工作流程,全部落到一人身上。起得早,工作时间相对较长、枯燥。

  由于工作辛苦,大多数店员干不了一个月,便主动辞职了。员工离职了,只好管理层们自己上阵,不能因为没人上班,耽误学生早餐和营养。不能老是这样,必须想个办法解决人员流失的问题。

  后来,他想到一个既能提高店员收入又能调动员工积极性,每月还能多卖出豆浆的方法:合伙人制。即,将学校店委托给经过各项考核的店员经营,根据当月的营业额,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享收益。当时,一线店员平均工资3000多,最高的接近1万。

  那时候,在西南大学有位伙伴叫李命琴,店面生意被她经营的红红火火,为了卖出更多的豆浆,凌晨3点就进入食堂工作,因为天色太早,食堂是不开门的,她就偷偷爬窗户溜进去。刘斌每次回忆起这些故事,心里总是很感动、很温暖。在他看来,小伙伴是和他是站在一条线上的,心是在一起的。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,人心齐泰山移,大概说的就是像这样的故事。


0
分享到:

微信扫一扫,分享朋友圈

×
在线咨询 ×

微信扫码 添加客服

周一至周五8:30~17:00

非工作时间请留言,我们会及时回复

客服电话:025-8451 5170